理论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学教研室>>理论教学>>正文

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2024-06-07 11:56   审核人:   (点击: )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译名称: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开课院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开课教研室:中医学

课程负责人:秦建平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教务处编

二〇二三年七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医学

课程学时

50

理论学时

50

实验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

临床医学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    R专业教育课    专业拓展选修    公共选修课

教材名称

《中医学》

教材出版信息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书号:978-7-117-26688-8

出版时间: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版  主编:陈金水

考核方式

R考试   £考查   □其他

课程成绩组成

形成性评价(%)

40

终结性评价(%)

60

其它(%)

 

课程负责人及团队骨干

姓名

性别

学历

学位

职称

秦建平

本科

学士

教授

李逊

研究生

硕士

教授

梁煜

研究生

硕士

教授

钟安朴

研究生

硕士

副主任医师

杜川林

研究生

硕士

主治医师

线上课程资源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中医学》课程简介

(供遵义医科大学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译名称:《 Chinese  Medicine》

开课单位: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中医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须课

时:50学时

   分:2.8学分

适用专业: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本专业的中医学课程主要讲授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学的发展史

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藏象(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五脏的系统连属、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概念及病因分类、重点讲述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四诊(四诊的概念、方法及内容);辨证(辨证概念、分类,重点讲述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预防的内容、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中药(中药的概念、采集、储藏、性能及分类)、方剂(方与法的关系、组方原则、方剂的变化)等。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60%)  平时成绩(40%)

   材:《中医学》,陈金水,“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8月第9版

主讲教师: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秦建平

教授

李  逊

教授

李天禹

教授

梁  煜

教授

周  泠

教授

陈  科

主任医师

胡  勇  

副主任医师

罗  绪

副主任医师

钟安朴

副主任医师

陈龙开

主治医师

杜川林  

主治医师

李云云

主治医师

徐  凡

主治医师

王怡如

住院医师

 

 

(二)教学目标

在新时期,中西医并重,优互势补、互学互鉴,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课程的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中医发展史学习,了解中医学不断深入认识生命、疾病、健康的过程;(2)知晓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及著作;(3)通过中国古代哲学究天人之际、宇宙之常的学习,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4)通过中医藏象学说的学习,掌握中医对人体脏腑生理知识及人体赖以生存的精气血津液物质基础的生成、功用;(5)通过中医病因病机学习,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6)通过中医学四诊学习,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及各种病理征象的意义;(7)通过中医辨证学习,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8)通过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方法的学习,系统了解预防和治疗原则和治法;(9)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了解中药的概念、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10)通过方剂基本理论的学习,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中医的哲学思想学习,具备初步判识阴阳五行的能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或解决生产或生活的实际;(2)通过中医藏象学说的学习,具备通过生理特征或病理表现可以初步推断内脏组织器官的状态(生理或病理)或物质不足;(3)通过中医病因病机学习,学生大体类判定各种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特别熟悉疫疠与一般的外感疾病的区别。(4)通过中医学四诊学习,初步学会望神,具备判断病理五色,舌质颜色、苔色、苔质的能力,掌握脉诊的方法;(5)通过中医辨证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分析;(6)通过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方法的学习,初步养成治未病的人文素养,知行合一的健康行为;(7)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具备初步选择应用中成药的能力,熟悉中药的煎煮法;(8)通过方剂基本理论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

3.素质目标:(1)通过中医发展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著作、文献、人物的介绍,培养中医自信,热爱中医,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仁心仁术的高尚品德。理解中华民族凭借广阔博大的视野、富于哲理的辨证、乐于关怀的品德、勤于践行的务实、勇于创新的锐志,以道御术、术以载道,逐步构建了中医学恢宏的体系。(2)通过阴阳五行的学习,知晓人与自然同构同公同理的天人合一生命哲学观、整体观、恒动观。(3)通过藏象学习,体会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意识,同时理解中西医医学同源异流,同向同行,包容发展;(4)通过病因病机的学习,体会人与自然共存共赢整体观,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观;疫之至,医者逆行的使命担当;(5)通过四诊的学习,明白望闻问切简、便、廉、验特点,是原创科技资源之一,是科学诊断技术创新;(6)通过中医辨证学习,明白张仲景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标准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这种执简驭繁科学思维是中医诊疗行标;(7)通过学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融入治未病的思想,领会从以人的病为中心转向以病的人为中心,从治病转向重视健康的大健康观念。推送治未病工程及2030年健康中国的规划;(8)通过中药学相关知识学习,体会在探究中药的性能功效过程,融入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医者仁心,药者匠心的精神;敬佑生命的动物药医学伦理保护的责任感;同时了解事物的两面性(张亭栋研究砒霜的故事),具备用药底线思维(药物滥用事件(淳于衍故事)、麻黄提炼冰毒事件),同时明白中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9)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引用徐大春《用药如用兵论》,引导学生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主从有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三)前修知识/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古文的基础知识,古代哲学基础。

)学时安排(见表1

1  教学时数分配表

上篇/章

授课内容

理论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4

第三章

藏象学说

14

第四章

病因病机

4

第五章

四诊

8

第六章

辨证

12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2

下篇/章

 

 

第一章

第二章

中药

方剂

2

 

串讲、答疑、课堂练习

2

 

合计

50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重点突出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了解内容以自学为主。教学形式:线下线上教学和播放视频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多媒体组合(采用ppt讲授为主,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实物展示、网络视频或微课视频),互动式,随堂练习,CBL,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方法,部分课外拓展实践教学。

三、课程思政教学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中医学教研室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中医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

本课程50学时,涉及中医学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防治原则及治法、中药学、方剂学。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内容为主线,共44处。选取划时代的中医文献或书籍、卓越中医医家故事、各时代中医理论创新及科技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为供给,思政元素44个,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中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特别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大医精诚”传承,提升应对大疫之至,医者逆行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使命担当。

四、理论教学内容纲要

备注的内容为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新增内容

上篇

第一章  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中医学不断深入认识生命、疾病、健康的过程;(2)知晓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及著作;(3)初步培养中医思维。

1.2 素质目标:培养中医自信,热爱中医,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仁心仁术的高尚品德。理解中华民族凭借广阔博大的视野、富于哲理的辨证、乐于关怀的品德、勤于践行的务实、勇于创新的锐志,以道御术、术以载道,逐步构建了中医学恢宏的体系。

2.教学要求

2.1 熟悉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恒动观念;四大经典著作的成就。

2.2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备注:1.整体观概念;2.辨证论治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2.重点难点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自学内容:(1)中医学认知与思维方法;(2)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与结合。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绪论                         

 

世界记忆名录

《黄帝内经》

文化自信、专业自信

 

新闻

中国文化自信

 

《本草纲目》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灸

新闻

中国文化自信

张仲景与《伤寒论.序》

《伤寒杂病论》                      

医德修养

 

视频

人文、职业道德

懂奉与杏林

 建安三神医  

故事      

   

 

医学家的故事

孙思邈与《大医精诚》                                      

《千金方》

人文、职业道德

求真务实、立新论

定新法、出新书  

金元四大家、《瘟疫论》、《医林改错》温病学说   

 守正创新

医学家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的发展

依法行医

图片

政策、法规

 

 

张伯礼与江夏方舱医院

 

大疫之至,医者逆行

图片

人文、职业道德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2)

2  导论课程思政元素

 

(四)授课学时

2学时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通过中国古代哲学究天人之际、宇宙之常的学习,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1.2 能力目标:通过中医的哲学思想的学习,具备初步判识阴阳五行的能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或解决生产或生活的实际问题。

1.3素质目标:取类比象与归纳、推理演绎的传统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而不同的辨证思维。人与自然同构同公同理的天人合一生命哲学观、整体观、恒动观。

2.教学要求

2.1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备注: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的交感互藏;(4)阴阳的消长;(5)阴阳的转化;(6)阴阳的自和平衡。

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

2.2  熟悉阴阳五行的概念。

备注: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含义;(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举例。

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概念;(2)五行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依据和方法。

2.3 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备注: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的应用;(5)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行学说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重点内容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特性。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难点内容:五行的特性及其归类;五行学说的相乘、相侮。

4.自学内容:元气论。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3)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西医起源的哲理思维

中西医的异同

中医学文化自信

流程图

 

中国文化自信 

 

 

天人合一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生命科学的哲学观

同构同公同理

人合一的生命观

图片     

3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四)授课学时

4学时

 

第三章 藏象学说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对人体脏腑生理知识及人体赖以生存的精气血津液物质基础的生成、功能;了解脏腑病理变化及物质不足的表现。

1.2 能力目标:通过中医藏象学说的学习,通生理特征或病理表现可以初步推断内脏组织器官的状态(生理或病理)或物质的不足。

1.3 素质目标:通过藏象学习,体会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意识,同时理解中西医医学同源异流,同向同行,包容发展。

2.教学要求

2.1 概述

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  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备注: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

2.2 脏腑

2.2.1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六腑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的系统连属、五脏之间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备注:二、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三、六腑的生理功能;四、五脏之间关系;五、五脏与六腑之间关系

2.2.2 了解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2.2.3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2.3 精气血津液

2.3.1掌握人体之精、气的功能,血的功能,津液的功能;

2.3.2熟悉人体之精、气的概念、生成、分类,血的概念、生成、运行,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

2.3.3熟悉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备注:一、精(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生成;(3)人体之精的功能;(4)人体之精的分类。

二、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功能;4.人体之气的分类。

三、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

四、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成,精气血津液之间关系。

2.重点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五脏系统连属;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3.难点内容:五脏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

3. 自学内容:奇恒之腑、神、体质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4)

4  藏象课程思政元素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藏象

集体观、大局观

藏象学说的特点

 集体观、大局观

动漫

 

中国文化自信

医学同源异流                       

中医脏腑与西医脏腑区别

同向同行,包容发展  

故事

 

古代行政官职架构

心为君主之官

肺为相傅之官

脾为仓廪之官

肝为将军之官

肾为作强之官

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主从有序,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图片

政治认同

 

和谐、团结、协作

六腑的生理功能

团队协作精神

动漫

中国文化自行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精气血津液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政治认同

 

(四)授课学时

14学时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从病因病机两方面了解中医的病理观,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及病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1.2 能力目标:通过病因病机学习,使学生大体可将各种致病因素进行分类判定。特别是疫疠与一般的外感疾病的区别。

 1.3 素质目标:通过病因病机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共存共赢整体观,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观;疫之至,医者逆行,医务人员的使命担当。

2.教学要求

2.1 熟悉病因的概念、分类。

2.2 熟悉六淫的概念,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2.3 了解七情内伤的概念,熟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2.4 了解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度的病理表现。

2.5 熟悉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及症状特征;了解形成的原因。

2.6 了解其他致病因素。

2.7 熟悉正邪概念;了解邪正相争病机规律(自学)。

2.8 了解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规律(自学)。

(二)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病因、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概念;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病因病机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六淫

了解法律法规和相关 

图片

 

 

 

 

政治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七情   

 

 

培养大健康理念

 全民健身行动                              

劳逸

膳食宝塔,膳食指南

 “《内经》膳食指南”

饮食

中国文化自信

《医林改错》

瘀血

改革和创新医学家精神

 

医学家的故事

中国传统抗疫方法

 

 

疠气

文化和制度自信              

微课

中国制度自信

“523项目”屠呦呦与青蒿素 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

组织无“疟疾”认证                                                                  

科学精神,家国 情怀

微视频

医学家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了解法律法规

图片

政策、法规

 

种痘术

 

中西医同向同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文化自信

2.重点内容:六淫各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难点内容:六淫各邪致病特点;痰饮致病特点。

4.自学内容:其他致病因素;病机。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5)

5  病因病机课程思政元素

 

(四)授课学时

4学时

 

第五章  

(一)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通过四诊学习,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及各种病理征象的意义,了解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诊法运用原则等内容。

1.2 能力目标:通过四诊学习,初步学会望神的方法,具备判断五种病色的特征和主病,望舌质颜色、苔色、苔质变化的能力,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

1.3 素质目标:通过四诊学习,融入《难经》及扁鹊的故事,明白望闻问切科学诊断技术创新,简、便、廉、验的特点,是原创科技资源之一。

2.教学要求

1节 望诊内容

2.1 望神:

2.1.1 掌握望神的方法;

2.1.2 熟悉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2 望色:

2.2.1 掌握面色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2.2 熟悉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2.3 熟悉望皮肤色泽、望斑疹、望痰、望涕、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3 望舌:

2.3.1 掌握舌色、苔色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3.2 熟悉舌神、舌形、舌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苔质变化的临床意义。

2.3.3 望舌的注意事项

2节 闻诊内容

2.4.1 听声音:了解咳嗽、喘、哮、呕吐、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4.2 嗅气味:口气和排泄物气味的临床意义。

3节 问诊内容

2.5.1 掌握问诊内容(十问歌);

2.5.2 熟悉问寒热、问汗、问疼痛性质、问睡眠、问饮食与口味、问二便、问经带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5.3 了解问疼痛的部位、问头身胸腹、问耳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四节 切诊的内容

2.6.1 掌握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6.2 熟悉正常脉象及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浮脉类(浮脉、洪脉)、沉脉类(沉脉)、迟脉类(迟脉)、数脉类(数脉)、虚脉类(细脉)、实脉类(滑脉、弦脉、紧脉))

备注:第1节望诊一、望神1.望神的方法;2.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注意事项。

二、望色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面色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斑疹顺逆鉴别。6.望痰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7.望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8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9望诊注意事项。

三、望舌1.望舌的方法;2.望舌质(舌神的变化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色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舌形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5.舌态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6.望舌苔(薄、厚;润、燥;腻;腐;剥落苔);7.苔色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8.望舌的注意事项。

2节闻诊一、听声音1.咳嗽、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呕吐、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二、嗅气味。

3节问诊一、问诊内容(十问歌);二、问寒热;三、问汗;四、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疼痛的部位;五、问头身胸腹;六问耳目;七、问睡眠;八、问饮食与口味;九、问二便;十、问经带。

4节切诊一、诊脉部位;二、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正常脉象;四、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问诊的基本内容;正常脉象的特征及常见病脉(浮、沉、迟、数、细、弦、滑、)的特征与主病。

2.重点内容:望神技巧;常色和五种病色主病;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

3.难点内容:神的分类、五色主病、常见病理脉象特征及主病。

4.自学内容:望分排出物;闻诊、按诊。

课程思政元素(见表6)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扁鹊与蔡桓公故事                           

望神

原创科技资源之一

微视频  

中国文化自信

 

小儿计划免疫清单                                       

问诊

制度自信

图片   

政策、法规

明朝发明种痘、痘衣                         与全球消灭天花                                               

免疫科技起源           

 

中国文化自信 

糖丸爷爷顾方舟                                   

问诊

科学家精神

医学家的故事

吴孟超暖手腹诊                                         

切诊

 

人文素养

人文、职业道德

裘法祖行医故事                                      

职业素养

扁鹊为赵简子诊脉                               

切脉

原创科技之一

视频   

中国文化自信

6  四诊课程思政元素

 

(四)授课时数

8学时

  

 

第六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学习,要求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了解治法及代表方剂。

1.2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分析。初步学会张仲景临床思辨的创新思维,基本具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标准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的能力。

1.3素质目标: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仁爱之心,以仁术治病救人,“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增强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以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教学要求

2.1 掌握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2.2 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熟悉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

2.3 了解里证、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了解其余各脏腑证型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熟悉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心:心气虚证、心血虚证;肺:肺卫不固、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大肠津亏证;脾:脾气虚证、脾阳不足、湿困脾胃证;肝:肝郁气滞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黄疸)、肝血虚证;肾: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

2.重点内容: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3.难点内容:里证、实证的辨证;脏腑辨证。

4.自学内容:其余各脏腑证型临床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 。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7)

7  辨证课程思政元素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辨证

张仲景与辨证论治           

辨证

发展、创新意识、探索精神

微视频

医学家的故事

(四)授课时数

12学时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通过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方法的学习,对预防和治疗原则和治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1.2 能力目标:通过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方法的学习,初步形成治未病的思维,养成治未病的科学素养,知行合一的健康行为。

1.3 素质目标:通过中医学防治原则及方法的学习,从治未病的思想,领会从以人的病为中心转向以病的人为中心,从治病转向重视健康的大健康观念。推荐了解治未病工程及2030年健康中国的规划。

2.教学要求

1.1 熟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内容。

1.2 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了解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三因制宜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三因制宜概念及内容。

2.重点内容:治未病的概念及内容。

3.难点内容:治病求本。

4.自学内容:治法(八法)。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8)

8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课程思政元素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防治原则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中医治未病

培养治未病、抓前端的预防意识

图片

中国文化自信

治疗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恒动观               

三因制宜

辨证唯物的哲学观

 

人文、职业道德

 

(四)授课时数

2学时

 

  

 

下篇

第一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含义、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

1.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具备初步选择应用中成药的能力,熟悉中药的煎煮法。

1.3 素质目标:学习中药的基本理论,融入在探究中药的性能功效过程中的追求真理、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医者仁心、药者匠心精神;敬佑生命的动物药医学伦理保护的责任感;同时了解事物的两面性(张亭栋研究砒霜的故事),具备到用药底线思维(如淳于衍故事、麻黄提炼冰毒)。

2.教学要求

2.1 熟悉中药性能。

2.2 了解中药的概念、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中药的概念、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

2.重点内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

3.难点内容:中药的性味功效。

4.自学内容: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三)课程思政元素(见表9)

9  中药课程思政元素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中药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中药学发展史

追求真理,攀登科学峰的责任感

图片   

  

医学家的故事

炮制虽烦必不敢减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药力

炮制  

医者仁心,药者匠心

人文、职业道德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动物药

动物医学伦理

敬畏生命  

 漫画   

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了解法律法规

王懿荣与甲骨文                            

矿物药

文化自信,民族自豪

图片   

 

中国文化自信

张亭栋研究砒霜的故事                             

毒性

事物的两面性

政策、法规

淳于衍故事                                 

 

医生底线思维

医生底线思维

 

冰毒提炼                                         

麻黄

 

(四)授课时数

1学时

  

第二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

1.1 知识目标:通过方剂学的学习,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1.2  能力目标:学习方剂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1.3 素质目标:学习方剂学,导入徐大春《用药如用兵论》,引导学生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主从有序,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要求

2.1 熟悉方剂与治法;熟悉组方组方原则及变化。

2.2 了解方剂的剂型;了解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教学内容

1.一般内容:了解方剂的剂型;了解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章节

思政元素

相关专业知识                    

思政价值取向

融入方式  

分类

方剂

用药如用兵论                             

方剂组成原则

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主从有序,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图片   

 

  

中国文化自信

 

 

四象起源、河图洛书              

小青龙汤

白虎汤  

体悟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自信

2.重点内容:治法与方剂;方剂的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

3.难点内容:治法与方剂。

课程思政元素(见表10)

10  方剂课程思政元素

(四)授课时数

1学时

 

五、课程考核方式(见表11

11  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

考核内容

 

权重%

  比例%

形成性评价

课前:线上

线上学习

40

 

 

课中:线下

考勤(雨课堂扫码)

15

 

 

课后:

课后作业(任选4次)

40

40

 

 

问卷调查(2次)

5

 

期末考试

 

 

100

60

注:期末考试(60%)+形成性评价(40%)

关闭窗口

  版权:必赢线路检测3003(中国)有限公司所有 电话:0851-28608341  Email: 549990107@qq.com  邮编:563003
 ICP备案号: 黔ICP备06003261号-2

Baidu
sogou